古代的谥号是怎么来的?为何杨广会被评为“炀”这个谥号?

365体育平台真假怎么分 📅 2025-06-28 12:57:51 ✍️ admin 👁️ 2017 ❤️ 466
古代的谥号是怎么来的?为何杨广会被评为“炀”这个谥号?

但1976年发现的一个簋推翻了这种说法,这个簋的铭文,简单地记述了克商的经过,其中提到了武王这个称谓。克商后第七天,武王仍然健在,由此可见,“武王”是生时美称,并非谥号。谥法起源于殷商时期也是不准确的。

2、谥法起源于西周

这种观点是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。周武王死时没有谥法可以归到是商殷无其法,但周武王之后呢?

根据考证,在周初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,也没有谥法。古时流传下来的匡卣,是周懿王时的器物,其上的铭文中已有了“懿王”的称谓,周懿王在世时就这样称呼他,由此可见懿王是尊号而非谥号。而周懿王已是周朝的第七位天子,到他在位时,依旧没有谥法。

但根据史籍,谥法确是产生于西周时期。

《礼记》中称“死谥,周道也。”死后赠予谥号,是周的礼法。

《左传》是以《左氏春秋》为本,通过具体展开春秋时期的史实来说明《左氏春秋》的纲目。书中共记诸侯、卿士丧事111 次,其记叙方法大致相似:生时称他们的名或爵位,死后称其谥。可见在春秋时,谥法已普遍实行。

春秋时,已处于“礼崩乐坏”的阶段,周天子已没有绝对权威。一种新制度颁布并广泛实行,需要的时间不会太短。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,认为西周就有了谥法,应该可信。

而《史记·秦本纪》中记载的秦始皇的一段话为西周已有谥法作了证:“朕闻太古有号毋谥,中古有号,死而以行为谥。”秦始皇说的太古指夏朝和商朝,中古指西周,可见在秦朝时,人们认为谥法起源于西周。

那么杨广作为隋朝人,他拥有时人给予的谥号也不奇怪了,而实际上,杨广死后得到了当时三个政权所赠予的三个不同的谥号。

一个是王世充在扶持杨广之孙杨侗为帝时,追尊给杨广的谥号“明”;一个是窦建德在王世充废掉杨侗自称为帝时,打着复兴隋朝德旗号而追尊杨广,给予谥号“闵”;最后一个是唐王李渊踢开傀儡皇帝杨侑,在长安称帝时追谥杨广为“炀”帝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三个谥号褒贬不一,同样一个人,在同一时代得到了不一样的谥号评价,其中原因是什么?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三个谥号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。

二、谥分三类,“炀”属恶谥

谥法规定了谥号,至清代还有谥号这一称号,一般都是根据帝王、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的生前事迹与品德给予其一个中肯的谥号,后人则可根据谥号大致评判古人。谥号大体可以分为官谥和私谥,帝王、诸侯、贵族、大臣、士大夫等死后,朝廷会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行,评定出一个称号,称为官谥。

帝国之谥由礼官议上,大臣之谥由朝廷赐予,足见给谥的隆重庄严。一般文人或者隐士的谥号,由其亲友所赠,称为私谥。其中,官谥由于是朝廷赠予的,更为社会所认可。

谥号关系到死者的毁誉荣辱,关系到社会对逝者后世的看法,关系到死者家族的荣誉,备受社会重视。谥法初起时,只有美谥和平谥,自周厉王因暴政被给予“厉”谥号后开始有恶谥。谥号也大体分为这三类。

1、美谥,即上谥,为表扬性的谥号,如:庄、武、文、宣、襄、明、睿、康、景、懿。每个谥号代表不同的品德,如:“文”,表示具有“经纬天地”的才能或“道德博厚”、“勤学好问”的品德;“康”表示“安乐抚民”;“平”表示“布纲治纪”。谥号的字数大多为一个字。

王世充追尊杨广的“明”谥号属于上谥,表明杨广聪慧绝顶,明察秋毫,明辨是非,唯才是举。是一个充满了赞美性的谥号。

2、平谥,多为同情类的谥号,多给予受难君主,早逝君主。有怀、悼、哀、思、殇等。“愍”表示“在国遭忧”,“在国逢难”;“怀”表示“慈仁短折”;“思”表示同情。窦建德给予杨广的谥号“闵”,代表着“慈仁不寿”,慈仁就是仁慈仁爱,不寿就是不长寿了。

3、恶谥,即下谥,批评类的谥号,比如厉、灵、炀,都含有否定的意思。“厉”表示“杀戮无辜”,“灵”表示“乱而不损”、“好祭鬼怪”,而李渊给的杨广“炀”之谥号意为“好内远礼”、“去礼远众”。对一个帝王而言,意味着他贪恋美色,背离礼仪,消极怠政,不恤民力。

前面说到,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品行的评价,可以说王世充、窦建德、李渊这三个人有着自己的判准,站在不同立场上评价的杨广也不一样。

此外,作为想称帝的人来说,这三个人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使用这几个字追谥杨广的。而之所以后世一直称杨广为隋炀帝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高祖李渊成为了最终的统治者。

三、炀帝恶名,流传千古,政治原因是一,品行原因是二

那么,李渊为什么要把“炀”谥号给予杨广?不仅是因为杨广本人品行,也因为李渊需要借助杨广为李唐王朝正名。

1、政治原因。封建时期,历朝历代最忌讳的便是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。对于王世充和窦建德来说,赞美杨广,就是赞美隋朝,就是赞美为隋朝正统而打天下的自己,为自己称帝作道德上的准备。对于李渊来讲也是如此,他虽然想自立门派称帝,但也要把自己的王朝说成是正统的,那么为了正名,谋求大义,李渊必要抹黑杨广,只有这样,李唐王朝才能成为正统,李唐的合法性才能被人接受。

2、但被追予为“炀”,也有杨广自身的原因。杨广好大兴土木。其最著名的事迹是修建了南北大运河,按照现世的观点来看,南北大运河有其功,它的开通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,但本质上,是隋炀帝压迫劳动人民进行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,先后调发三百多万人修建大运河,引发了大规模人民的不满。

第二件大兴土木事项则是决定迁都洛阳,不能否认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,洛阳的地理位置让粮食的运输与供应更为便利,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。

但其为了洛阳的建都,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,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建都,且隋炀帝年年出巡,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,可见百姓劳役之重,而隋炀帝却是一个好大喜功,贪图享乐之人。

大业三年和四年,隋炀帝下令在榆林以东修建长城,共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,其中,因劳役而死亡的人过半。十余年间被征发的劳动人民不下一千万人次,造成了“天下死于役”的惨象。

3、征战未休,大兴酷刑。隋炀帝对外不断征讨,征讨了吐谷浑,契丹,突厥等地,其中还三次出征了高句丽,极大的浪费人力物力,造成多个家庭家破人亡,百姓叫苦不堪。同时对内改革刑罚,严厉征税。百姓无处申诉,只能聚集成为盗贼。

隋炀帝制定更严厉的刑罚,要求不论偷盗的严重与否,即刻处斩。百姓转而聚集攻打城邑,隋炀帝因为盗贼不能平息,就制定更加严酷的刑罚。大业九年,又下令要求没收盗贼家眷和财产。隋炀帝制定了车裂、头悬挂示众等刑罚,更有凌迟的酷刑,命令群臣割受箭刑的人的肉来食用。

此外,各郡县的官长也作威作福,任意决定百姓生死。百姓抱怨不停。

四、结语

谥法在中国封建时代发展了两千多年,虽然已经终止,不会再对我们产生影响,但研究谥法依旧有其意义。作为当世时人对于一个人一生德行的评价,谥号有助于我们准备全面的把握历史人物,研究时人为什么如此给谥。

也有助于了解一个时代的政治走向,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个朝代的变迁,斗争十分激烈,要想知道原本的历史是怎样的,必须多掌握材料,互相对照。

参考文献:

1、《周礼·仪礼·礼记》

2、《史记》

3、《尚书》

4、《春秋左传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创意

畲族(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、发展和保护情况)
云梦app下载
西班牙历届世界杯战绩:此前15次参赛,1次夺冠
牛头马嘴指的是什么生肖,词语释义解释落实
jim是什么车?
2025,王者荣耀辅助英雄排行榜揭秘
手被砸了怎么办
S37赛季初打野上分英雄推荐,首推嫦娥,马超还是练一练吧
如何修剪方形指甲 详细步骤一看就会